《王阳明》读书笔记

时间:2025-07-12 10:09:11
《王阳明》读书笔记

《王阳明》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阳明》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阳明》读书笔记1

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已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换言之,就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这就叫破心中贼。这个思想很深刻,唯王阳明有这种眼光,大明王朝实得益于此。

正是王阳明具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和要使此地长治久安的观点,才使得南赣匪患后来彻底得到解决。试想南赣匪患如果不是彻底在他手中解决,再发展下去,必将民不聊生,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朝实得益于此。

《王阳明》读书笔记2

理学主要讨论的问题,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是两个:一个是本体论,主张万物一体;另一个是修养论,主张变化气质。简单讲理学主张万物之理是相同的,人们通过“穷理”可以体悟到,而“变化气质”是人们通过修养功夫实现“穷理”的方式。

首先,梁日孚提到了“居敬”和“穷理”的问题,程颐是主张居敬和穷理的,而且是当作两件事来说,“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阳明先生则主张是一件事,存养所存的也是心中的天理,也就是穷理了。朱熹是主张“格物”的,也就是说万物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理,通过一件事、一个事物都能领悟到理的真谛。所以这里阳明先生设了个陷阱,问“如何穷事物之理”,梁日孚回答,孝敬父母就要努力领悟孝的理,侍奉君主就要努力领悟忠的理。那么,这个穷理的心在哪里呢?自己身上还是别人身上?很明显在于自身。如果在于自身,那就只是穷自己心中之理了,居敬在哪里呢?梁日孚最后辩解一下说,居敬就是为了坚持在一件事上。那什么事坚持在一件事上呢?他只能回答,读书就专心于读书,做一件事就专心于做一件事。阳明先生立刻指出,你这不过是心随物转,这哪里有修养的功夫?

梁日孚于是向先生请教“居敬”和“穷理”应当是怎么样的。阳明先生从他刚才的观点讲起,主张二者其实是一件事。“主一”是好的,但如果只知道乱下功夫,不知道一就是理,后果会很糟,坚持“一”的时候心随物转,没有“一”的时候又变成了“空”。那应该怎么办呢?无论有没有事,都要在天理上下功夫。穷理在具体事情上的专一坚持就是居敬,居敬功夫到了精密之处就是穷理,二者本来是一件事,并不是居敬有个居敬的心,穷理又有一个穷理的心。孔子、孟子在提到这些时只是说一点,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件事。

梁日孚对于阳明先生主张中的穷理就是尽性,也就是领悟理就是领悟人们的本性,还有疑问。先生主张,理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与宋儒主张的万物一理相同),仁义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穷”到仁义的理,也就是探究到了人们的本性。还举了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的例子。孟子举例说,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子快掉到水井里了,任何人都会有怜悯担忧,这就是人人相同的恻隐之心。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到极点就是仁。这种努力和发展就是穷理。

其次,梁日孚最后提出的观点是典型的朱熹格物主张。“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也就是说万物都有理在,我们不能不注意。朱熹是主张格物的,也就是通过在外物上下功夫领悟“理”。阳明先生则主张理在自心内,应当从自身出发探究“理”。所以,他回答,这种事我没时间理会,你能领悟到人心中的理,万物的理也就能领悟到了,何必外求呢?

《王阳明》读书笔记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王阳明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考验越严苛,我们进步的空间就越大。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才能在千般折磨、万般痛苦之后“立地成佛”。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更希望的是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中不得解脱。这样的人只剩躯壳,而埋没了一颗自由跳动的心。尤其是那些已逝的偶像,生前的丰功伟绩载于青史,更容易令人陷入其阴影之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而不应迷信其僵硬的躯体。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就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忘记了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强行模仿只会适得其反。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没有悟出万物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 ……此处隐藏9377个字……吧,这就是“一个半圣人”。

格物致知。我之前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探究万事万物,从中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理学的解释,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在阳明心学中还有另外的解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头,因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达到良知。整体的意思就是要不断纠正自己的念头,使我们找到“良知”。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时也有万千个念头,这些念头中有好有坏,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们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头遮蔽,使其蒙上灰尘,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断地格自己的念头,擦拭心灵,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虽未行动,念头一起,便是行了。反省自身,之前也会容忍自己脑海中许多没有付诸实践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这种念头“格”掉,虽然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想了,就是一种“行”。书中有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外出郊游看见一处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当出现这个念头的时候,王阳明及时警觉,立即眉头紧锁,开始自我用功明知道当天黄昏,才对弟子们说:“终于把他克掉了,真难啊”。同样的情景也反复出现在曾国藩的故事里,曾国藩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中央政府对湘军的掣肘。曾国藩也多次产生抱怨的念头,每当此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绝技“诚”字诀自我用功。他们两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几天我读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稻盛先生也说“庄严其心”,也说“反省自身,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无物,读懂了自己,就读懂了天下人,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恶,也有七情六欲。所以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天下人。当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这个层面上了,王圣人说的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山川草木,飞虫走兽都是一样的。这一点等我长大了再体悟吧。

人皆可以成圣。说了王圣人这么多,再说说曾圣人,其实我是读了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觉得意犹未尽,采取找了本同系列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读完之后整体感觉度阴山在调侃曾国藩,一点都不严肃。在这本书中描述的曾国藩就跟智商跟不上一样,然而他还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真的让人很不理解。他真的很笨,有个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就是小偷进他家准备干一票,结果曾国藩回来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国藩开始背书,结果背来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着急了,从床底下钻出来背了一遍,扬长而去,然后曾圣人接着背,所以,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但是根据评判圣人“三不朽”的标准,他确实做到了立德(整天拿着个“诚”字诀克来克去),立言(他那《曾国藩家书》大概就是为这个准备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件事就够吹三辈子),这么说他确实是我辈楷模。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你多笨,比着曾圣人去做就行了,运气好了你也是个圣人,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

《王阳明》读书笔记11

半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总共用了十二个半小时粗略读了一遍。开篇几章感觉文风有点偏现代,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似乎不符,关于作者百度资料也少,只知道是位70后的历史硕士,写过帝王师之类。通篇读完,还是受益颇深,值得再次细读,或者可以换个作者换个角度,再读一遍王明阳的一生和他的心学。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贵州时悟出了心即理,指出人的心就是天理,不要费力向外探寻,这与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提倡的向外物探寻天理相反。初一看,好像心学是唯心论,不管是不是,我觉得心学对一个人的为人为事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心指的是良知,他指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辨是非,明善恶的良知,这是“知”,他要求人的行为要和自己良知相统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但很多人的良知被自己的私欲给蒙蔽了,往往就做出了违背良知的事情。如受贿,食品安全等,当事人的良知都知道这么做是错是恶,但都被利益、欲望给蒙蔽了。

心学又提出“致良知”,教人们要去私欲存良知,他的方法不是佛教通过打坐修到达到心的无欲无求,而是“炼心”,通过“事上炼”,也就是通过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去除私欲,使自己的良知越来越明朗,而达到“知行合一”。去私欲也不是要求无欲无求,而是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也不反对人们去追求财富和名利,承认人有天赋差异,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去呢。

“知行合一”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人遇到事就很难做到“心不动”,总是会思前想后,权衡左右,往往就与良知背道而驰了。

最后说一句,妈的,我知道经常喝酒不好,可还是挡不住喝酒的欲望,咋整啊[酷]。

《王阳明》读书笔记12

王阳明审谢志珊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史料里记载说:“谢志珊就擒,先生问曰:‘汝何得党类之众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阳明就问,说谢志珊你行啊,规模搞得挺大,自号征南王。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土匪听你的号令呢?谢志珊虽然被抓了,还是有一番豪气,说“亦不容易”,说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阳明就问:怎么说?谢志珊说:“平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钩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这一番话说的是什么呢?说自己平常见到世上的英雄好汉,决不轻易放过,一定是多方结交、接纳。如果开始他们不听我的,我就慢慢用事业、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个蓝天凤,蓝天风自己势力也很大,谢志珊就孤身上门,说我们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业,你跟我混,我们做一个联盟。蓝天凤说,我凭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胆子蛮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盘来?谢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联合,那就不联合好了,咱们交个朋友总可以。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过了几天又来看蓝天凤,说我上次发现你喜欢烈酒,但是这个夏天啊,天气太热,烈酒对身体不好,我带了一些清酒来给你喝,你喝喝我这酒。一来二去,这感情就深了。

后来蓝天凤彻底被谢志珊折服,就拜谢志珊为老大了。所以你看,这个谢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为他联盟中的成员。

王阳明听了之后,退下来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儒生啊,求志同道合,求追求理想,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你看,一个土匪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听了这个话,我们会觉得王阳明对谢志珊很是青睐有加,很看重。那么,他会怎么对待谢志珊呢?没想到的是,夸奖完谢志珊之后,王阳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谢志珊推出去斩了。

有学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说谢志珊这个人挺好的吗?为什么不能感化他,却要杀了他?

这件事恰恰体现了王阳明的大智慧。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行动能力超强,只要有理由,他绝不犹豫。为什么要杀谢志珊?前面杀的詹师富是非常凶悍的土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这种人一定要杀,因为他良知彻底泯灭。谢志珊这种人为什么也要杀呢?因为他有智慧、有追求,这样的土匪更不能留。对于整个社稷、政权来讲,最大的危险不是詹师富这种土匪,而恰恰是谢志珊这种有智慧、有头脑的土匪。这种土匪一旦做大,对整个政权的威胁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胁。

《《王阳明》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