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分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钟》教学反思1这篇文章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读着课文,感觉写的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伙伴,很自然就入情入境了。在揭示课题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一道算式1=20,引起学生的疑问——"1"怎么会等于"20"呢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文章的写作很有特色,如当元元被红灯拦住了去路和眼巴巴地看着公共汽车开走时,他都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但他在等车的时候,在赶到学校已经迟到的时候,课文并没有把元元的语言呈现出来,而是留出了空白,留出了给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地方进行补白,学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平时的积累进行创作。学生的回答往往很精彩,如"元元决定走到学去,他一边走,一边说:'要是早一分钟就不用步行去上学了!'";"元元非常后悔,想:要是早一分钟就不会迟到20分钟了"。这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前提出的1=20。
然后再让学生统计一分钟能写几个字,能读几个字等活动,明白1分钟的非凡作用;还可以找来类似的资料,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的道理。
《一分钟》教学反思2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一分钟》教学反思3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是要求学生会认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熟练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元元多睡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心中很懊悔,从而让学生知道一分钟的重要性,学会更加珍惜时间。
在导课时,学生提到一分钟很重要,我应该举几个简单的事例说明一下,这样会显得恰当些,课堂上随时挖掘有意义的信息是很重要。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认为本课的着重点是识字,应该在课堂上突出识字的教学重点。识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接受比较被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生字,培养识字兴趣这方面做得不够,我先分组拼读我会认的生字,紧接着默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再分组读,这时学生读得有点乱,草草的进入到写这个环节,如果添加看谁能再给生字组别的词这一环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谁再能用词说一句话,就给一部分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很积极的去思考、发言。
在描红写字之前,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其次在边看边说用手在空中写我会写的字的笔顺和结构,最后再动笔描红书写。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讨论识字方法,比我预想的要精彩许多,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法,孩子们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很活泼。如果这时让学生四人以小组交流一下方法,那课堂效果会更高。在让学生动笔写字之前,如果再设计一个观察田字格生字的环节,就是让孩子们先不要动笔去写,而是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占格位置,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经过观察交流,学生在动笔去写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沉稳,写得就有效果。
在朗读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本文中一分钟具体指什么?”这个提问应变换方式,应该这样说,在本文中元元干什么事情用了一分钟,这样学生一口就能回答出,效果要好一点。给学生的问题很关键,一定多思考符合学生的思维。
学习了本课,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一分钟时间可以干很多事情,
同学们干任何事情都不能因小失大。
《一分钟》教学反思4选择上这课,确实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谢同年级的靳、彭两位老师,从备课开始就给我出主意,不厌其烦地听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诗,描写了香港回归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资料,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的发展。学习这课,需要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是个难点,一是资料太多,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而是怎样把资料与内容结合起来,学生还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都是两课时,我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东西都放在课堂上讲,课前预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播放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看,以及讲通商战争的历史事件、给学生看《南京条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欲望,并让这些事件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让他们有感而发。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诗句的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
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书的时间花得比较多,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指导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诗句,但是我没有抓住生成的资料,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 ……此处隐藏7638个字……调整自身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节课,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使课堂更加活跃,更加精彩。
《一分钟》教学反思13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腾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了。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大家对很多地方还不理解,有的同学就提出“‘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中的‘1997页’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提出“呼喊一般是大声地叫,为什么诗中却说‘轻轻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得不佩服同学们质疑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就正好体会了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顾了香港的屈辱历史,不就展示了全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愿吗?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学生在质疑后能想办法释疑那就更好了。
《一分钟》教学反思14这次有幸参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最后一分钟》,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成员-周婵娟:公开课教学反思。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关注学情。
成功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开始,由于天气原因,上课时间推迟了,听课老师不清楚这点,早早地就进入了教室的听课区,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才上课,学生们也就在紧张的状态下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声音的确很小,而我对于这点根本没引起关注,只是抓住学生的答案马上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在课堂的前段时间学生们并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消除紧张的心理,这是我课堂中的缺失。这节课的教学,我很少关注学生们的感受和体验,没能很好地在学生的情感上进行关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语文中蕴涵的美,从而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
2、要注意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鱼塘”,教学反思《成员-周婵娟:公开课教学反思》。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齐读的方式,很少指导学生个体读。然而只有让学生从自我情感出发,去理解、去发现,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发言和个体朗读中去发现,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学生懂得了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根据这些去引导、去发现。我在这节课上总是想让齐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过多的铺垫掩盖了学生的方法收获感受,要知道齐读是渲染,个体读才有个性化的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学法,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拔和引导,这对学生学法的形成至关重要。
3、要把握好各环节的“度”
教师作为对话教学中的引导者、激发者,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轻重缓急,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在教学各环节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写诗环节,我是安排在学习第二节诗歌后,根据理解的意象来模仿诗歌的语言写一写,此时诗歌的学习才进行一半,这时让学生写诗有些仓促和操之过急,如果安排在后面环节可能会好些。另外在第四节诗歌的学习中,我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个问题放在此处似乎不太妥,因为前面我在写诗环节上就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最后一分钟,现在又来问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让学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度的确要把控好,有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把控效果会更好。语文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教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行之有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每次的公开课都会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许多的不足,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完善。
《一分钟》教学反思15《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本单元训练的主题是“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渗透爱国精神,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基于本课是一首诗歌,又是一篇要求学生自学的文章,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首先,为了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基调,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给学生示范朗读,学生的情感基调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都能够满怀深情地朗读诗歌,把心投放到诗歌中去感受,去领悟。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更感受到对祖国美好前程的祝福。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理解诗意,并且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同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理解诗意。教师在学生集体交流的时候,适时点拨,并补充资料,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补充有关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紫荆等资料,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香港的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
不足之处,本文的学习,还是要力求让学生搜集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悟,但是,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不够重视,不够全面,尤其是有些学生搜集资料只是搜集而已,没有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进行归纳,进行有选择地运用,今后,在这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搜集资料的培养。
文档为doc格式